【党史百年】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迹——探访永安市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

发布日期:2021-04-23    浏览次数:

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迹

——探访永安市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

2021年04月22日10:52 | 来源: 福建日报
原标题: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迹

在闽西大地,虽然当年红军队伍留下的痕迹经过岁月的磨蚀已经不多,但是红军标语却以一种无言的方式,向后人传递着革命年代的信息。

近日,记者前往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采访,在逢源堂里,看到几百条红军标语时,仍然震撼人心,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火红的年代。

追寻,踏着红色的足迹

“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白军士兵要求北上抗日去”“反对国民党出卖华北”……在逢源堂的厅堂、房间、过道墙壁上,红军标语和漫画真实印证着红军的足迹。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永安曾被划定为红四军的“筹款区域”,被苏区中央局称为“根据地”,被共产国际远东局指定为红三军团的“作战基地”。1934年4月,永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永安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洪田镇马洪村地处永安通往连城、长汀苏区的水陆要道,是永安连接中央苏区的关键枢纽,成为红军在永安筹粮筹款、转运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因此,中央红军曾多次进入马洪村驻扎,并开展革命活动,在村里留下了大量的红军标语。

其中,马洪村的廖氏祖屋逢源堂内有红军标语近200条,标语内容包括宣传抗日、反对国民党、打倒军阀势力,宣传党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建立政权,筹粮、筹款、筹盐、分田地等。

一条条标语下,“红共宣”“红共支”的落款清晰可见。据当地党史部门考证,这些落款皆代表着一支特殊的红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简称少共国际师)。

少共国际师被称为红军中最年轻的部队。这支部队于1933年5月在江西宁都成立,由周恩来亲自授旗,队伍中一万余名战士几乎全部由“娃娃兵”组成,全师平均年龄不足18岁,师政委萧华也只有17岁,因此他们也被叫作“红小鬼”。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作风过硬、能征善战。这样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以及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8月,为迟滞国民党军队向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进攻,红一军团奉命由江西挺进福建,以抵御敌东路军李延年纵队,在永安洪田、小陶交界的石莲山、矮岭和衙岭等地区展开了一场阻击鏖战——小陶战斗。

红一军团下辖的红十五师(即少共国际师)也参与了战斗。少共国际师从江西出发,一路跋涉,最后于8月6日抵达洪田,在此驻扎15天。部队将指挥部设于马洪村上坪自然村的逢源堂,同时将隔壁的作求堂作为战时医院,驻扎期间在此休息整顿,接应物资,救治前方的负伤战士。

标语,红军的第二武器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红色标语口号宣传,把它列为“红军的第一位工作”,看作“时代的最强音”。毛泽东坚持一手抓军事斗争,一手抓舆论武器,强调“共产党是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因此标语作为宣传利器,成为红军的第二武器。每到一个地方,红军宣传员都要走村入户,用接地气的宣传标语,直指劳苦大众最关心的问题,宣传红军是什么样的部队,同时分化瓦解和争取敌军,对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驻扎期间,少共国际师的“红小鬼”提着石灰桶和毛笔,在逢源堂和村内各处“奋笔疾书”,在标语中铸进对革命的全部信念。“他们使用的不是普通墨水,而是就地取材,用锅底灰和桐油混合制成颜料,书写在墙上很难清除。”永安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郑毅曾对红军标语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红军标语写在墙上,却刻在老百姓的心里。“工农群众起来收割豪绅地主家的谷子!”一条标语,道出了少共国际师与永安苏区群众的鱼水深情。当时,红军部队进驻村庄,地主豪绅都已逃跑,同时因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大部分农民也躲进深山。然而,当时正值麦收时节,部队要打仗离不开粮食,老百姓也要收割谷子。于是在红军宣传和动员下,战士和贫苦农民一起下田收割谷子,并且收割豪绅地主家的谷子。

在拉近与群众距离的过程中,红军标语功不可没。郑毅告诉记者,因标语成本低、保存时间长、传播面广,能够营造气氛、制造声势、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所以,红军对标语宣传的内容口径、书写方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例如,“慢一点写,力求写得好看,不要性急乱涂;凡比较语气标语,如国民党共产党比较,红军白军比较等,只可连写,不可分写;写标语时如有人来看,就要与他解释所写标语的意义,不要哑巴式地只管写不开嘴(口)”。

当红军部队离开马洪村后,为了防止敌人发现并破坏标语,当地老百姓用毛边纸、草木灰、柴禾杂物等把红军标语遮挡起来,不少标语才得以留存至今。

保护,让标语永不褪色

永安全市已发现1077条红军标语,其数量之庞大、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伟,可谓居革命战争年代中央苏区之首,堪称“苏维埃时期红军标语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当地红军标语的落款有“红军四宣”“红军产宣”“红共宣”“红军农宣”等46种。部队落款番号众多也说明了永安当时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这些红军标语直观、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确定的革命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了正确的政治导向作用,是中国革命斗争的珍贵信使,也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今天党史军史的研究编写提供了宝贵资料和可靠依据。

然而,历经80多年的硝烟风雨,书写在祖祠或古厝墙壁上的不少标语保存状况不甚理想,部分已经风化,变得模糊不清。加上不少土木结构的宗祠、宅院破损,甚至濒临倒塌,红军标语面临着加速消失的威胁,保护刻不容缓。

“从2000年起,我们就着手开展调查和登记工作。特别是2009年永安市申报中央苏区工作以来,保护和利用红军标语更是成为头等大事。”郑毅说。一方面,永安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梳理、整理红色资源,编译书籍,同时及时留存相关影像资料。另一方面,对于依附在建筑上的红色标语,各级部门已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资金,对屋体进行立面修缮、线路改造、展馆布置等。对于散落在民房的标语,相关单位使用玻璃外壳加以固定和保护,防止因风吹雨打而加速消亡。

2016年,永安市整合洪田镇马洪村原“少共国际师指挥部旧址——逢源堂”和“战时红军医院旧址——作求堂”的资源,建设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这也是福建省首个实体性红军标语博物馆。在被授予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今年3月,该馆成为全省100个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之一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郑毅说,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挖掘更多红军标语背后的故事,用红色故事来激励人们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记者 徐文锦 通讯员 魏兴谷)

Copyright©2010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地址: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大街西段360号  邮编:066004